居安思危4

科学研究是一种对前人经验总结中不可重复检验的结论作不断证伪才能逐渐达到一般理性高度的认识创新过程。

经济发展认识

中国人对于制度成本转嫁的认识不可能是先验的。 只是在这种制度交易造成的代价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社会上大规模爆发 的对抗性冲突及直接威胁政治稳定之后,才有中央政府以主要出资人 身份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国家意志的一系列干预政策出台。

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国务院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这一内涵赋予给了2008年 作为四大国有行中最后一家股改上市的农业银行这也是中国农业金融 机构数量与覆盖农户信用需求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最高的重要原因。

金融化

通货膨胀实质上还是虚拟经济(金融经济)因为实体经济形势变化而被动地超发货币。

实体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本质上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实际发行和流通的货币及其衍生品的总量显著超过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流动性的正常数量,因此使得本来取决于产品供需基本面情况的价格体系中的关键价格环节,受到货币及其衍生品也就是金融产品的供需情况变化的直接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产品供需基本面情况对产品价格变化的作用;而价格是市场经济体系下实体经济的核心环节,于是最终出现了金融产品市场形成的虚拟经济掌握了生产产品与服务的实体经济的定价权的现象。

金融化之最为本质性的不同,则是虚拟经济利用超发货币及其衍生品导致流动性过高而掌握实体经济定价权以控制实体经济,达到通过操纵价格短期变化而实现财富集聚为目的的有主动意识的经济行为。

粮食金融化

主要粮食的国际价格走势与全球宏观经济背景的关联,不难发现国际粮价的潮起潮落与2008年金融海啸及美国连续三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紧密联系。

在2008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粮食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调控的反应日益灵敏,其中的作用机制,正是与供需关系无关的粮食美元化或者说是粮食的金融化

粮食的金融化,在国际社会主要是指粮食的美元化,它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粮食产业被金融化的体现。

以美元为工具进行金融化操作的产品,都是大宗化、同质化产品。粮食金融化也同样是针对大宗农产品进行操作的。从长期来看,国际粮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低粮价时代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一般来说,市场投机行为对粮价波动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世界粮食供应量每出现3%~5%的波动,国际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就可能把粮食价格波动放大3倍,即粮价可能达到10%~15%的波动幅度。

日本农业人口结构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逐渐外流,依靠非农收入的兼业农户比例开始增加。
综合农协的正组合员开始分化为

  • 专业农户
  • 持有土地的工薪阶层农户(第二种兼业农户)
  • 处在前两者之间的兼业农户(第一种兼业农户)

种植大米的农户更多的是以非农收入和养老金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户,这些农户的特点大多是平日正常上班、周末进行务农的工薪阶层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的靠领取养老金生活的人。
而大米种植相对于其他农产品种植来说比较简单,适合于平日忙于工作的工薪阶层以及年龄较大的人。同时,高米价的政策对于购买大米来说自己种植更划算,加上各种政策补贴吸引着大量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停留在大米种植上。

为了在美国服务于金融全球化的自由贸易战略推进中继续占有搭便车的国家利益,日本大米市场一般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大幅度消减关税,要么扩大MA大米的进口数量。诚然,前者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日本的农业政策导致执政党失去老票仓,后者则意味着国家财政要拿出更多的补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往往被内因决定一样,日本在财政赤字与政权稳定两者之间,当然会倾向于后者。

日本政府其实无法摆脱东方原住民农业的约束条件而进退维谷。

  • 一方面在面对美国规模化的殖民地农业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压力下必须做出让步;
  • 另一方面,亚洲原住民被资源约束而长期形成的兼业化小农经济无论怎样调整,也不可能全面纳入美国实际掌控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

被称为安倍经济学重要内容的日本农协改革,因涉及执政党自身的政治利益,只能舍本逐末。

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可持续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从海外回流资本带动的华尔街股市冲高,都造成资金流出地的金融危机;并且,逐渐从外围向中心蔓延,金融危机最终符合规律地在中心引爆。

  • 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海外资金回流美国IT产业造成的。
  • 但2001年IT产业代表的新经济泡沫崩溃,资金又避险逃离IT转投房地产,于是又形成房地产过度投资引发的2007年次贷危机。
  • 最后,随着华尔街金融海啸2008年爆发、演变为2009年全球危机,
  • 接着就暴露出2010年以来的西方国家全局性的债务危机

越来越显示出这种高成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不可持续。

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的本质是在政府公司化条件下维持了产业结构的相对完整。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应对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上层建筑范畴。

高等教育形态,是具有一定历史使命的教育方式,体现了一个文明时代作为主要矛盾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需求。

教育形态随着文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变迁而变迁。

社会政治战略目标的转型从根本上必然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转型方向,而高等教育的形态转变,因为培养、造就了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主体力量——人才,也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

制度创新

所谓的制度,并非主要取决于具有特殊性的条件下的主观人为因素,而是派生于工业化原始积累初期的一定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的不同要素根据稀缺程度的客观结构变化。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

根据演化博弈论的一般原理,由于社会的和历史的初期条件局限,经济社会的制度进化往往表现出极强的路径依赖性。

因此,一般的社会经济演化过程不一定带来最佳制度,可称之为低制度,并派生出许多与低制度概念有关的现象。

例如,国际社会关于拉美化的讨论,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陷阱的讨论以及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现象。

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决定了其以后发展靠自身的制度结构和路径依赖。

逆周期调节

逆周期调节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旨在熨平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并降低由此积累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