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现代化2

前人路途无论怎样涉嫌犯难步履维艰,所表达的也不过是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就又发生了这个哲学规律。

事物的理解

当要使用一个的概念时,先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它对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到底意味着什么。

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政策思考已经不容易了,如果希望上升到理性高度,转变成所谓的理论,那就更困难了,尤其需要很多的调研积累。

西方现代化的由来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其实是一个长期殖民化的结果。

欧洲有这样四个大陆的殖民地开发,产业资本的扩张带来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加之人口的大量迁移,劳动力就短缺(尤其在还没有形成现在这样大机器生产的时候),从而就能够形成劳动者的谈判地位,于是就有工人运动,就有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接着就有福利政策的提出,也就有了后来的福利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这对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历史来说,也是有殖民地这个根可寻的。

当年恩格斯在《英国的工人运动》中说过,英国工人之所以不强烈反抗,在于英国的殖民地能够大量向本土回流资本收益,被国民分享。

货币发行基础

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信用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当全世界放弃黄金本位后,货币发行的唯一基础——经济增长当然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真正绝对的、可以说是唯一不能替代的货币信用来源,就是政治强权

庞大的苏联经济为什么坍塌了?
尽管苏联的实质经济总量仍然很大,但是其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恰恰是货币体系的垮台,而货币体系垮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政治改革先行,它的政权不存在了——没有政权就没有政治强权维持的货币信用,由此导致卢布大幅度贬值,国家和老百姓的财产都随之大幅度缩水。

所以说,金融的信用,主要来源于强大政府的政治信用。

什么是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主要是一个把资源和资产通过资本化来产生增值的工具。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解释:

过去我们都是分房子,那时的房子是什么呢?是生活消费资源,连资产都不算。后来住房制度改革了,人们去买房子,房子就转变为资产。如果房子的建造和经营企业再进入股票市场,就是把房地产资本化。
人们一旦想买房子,就得先得到多少万元的货币,比如10万元的房价,国家就得增加发行10万元货币。于是购买房子的开支就进入GDP了,亦即增发的10万元货币进入了GDP。
如果房地产企业再进入股票市场,股民还得获得更多货币来参与交易,如果再创造出衍生品,那又得是多少货币被政府增发出来了?
因此,在过去分房子的时代,房子虽然也事实上被人们消费着,却不表现为GDP增量;可是通过改革,从分配变成购买,再变成房地产业的资产进入股票市场,这个GDP增量可不就是翻着番地上去了嘛

过去做了什么

不过是搞了一次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必然要求制度改变,而制度改变又是在中国必须面对的两方面环境下进行的,一是国内环境,二是国际环境。

工业化面临的是一个平均分配土地的彻底的小农经济,于是资本积累的制度成本就非常高。
因为我们知道:

工业化最早的资本原始积累必须解决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易,而小农经济越是分散,得到农产剩余的制度成本就越高。于是,在5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城市工业的积累问题,政府建立了农村的集体化制度。

新秩序实质

如果世界不得不接受这种西方过剩资本来化全球的过程,客观上就会出现一个资本最过剩的国家建立单极霸权,按照资本的需要和各国资源禀赋对各个民族国家重新洗牌,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调的所谓建立新秩序的实质。

资本的全球化却意味着欧洲、美国、日本的过剩资本自由进入其他民族国家,占有本来属于各国民族资本通过资源资本化获得的资本收益。这就是资本建制权的实质。

意识形态本质

从经济上来看,意识形态是一种动员国民、整合资源的工具。

当冷战时期,也就是存在世界两极的时候,尽管双方的理念不同,手段不同,但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在苏联、东欧这个阵营中,苏联作为晚进工业化国家,只能以集中统一的方式来控制以社会主义阵营为名的本系统的全部资源。于是它就要树立起某种理念作为本系统的基本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恰恰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所树立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同。

但苏联在集中统一、有限主权论的理念之下,所采取的行动就是一种对老牌帝国主义行为的复制

以国家的名义直接使用军队,比如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也包括20世纪50年代对匈牙利、60年代对捷克、70年代初对中国的关系的处理。这些军事行动,相对于它秉承的理念是正常的。
而中国和其他正在进行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否认同社会主义,都不能接受。因此毛泽东把苏联定义为社会帝国主义

货币问题

越是强势政府,其货币就越变成世界硬通货;而弱势政府,它的货币就几乎不堪一击。金融危机扫荡弱国的事实就验证了这样的道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又不是以美国对美元随时可兑换的承诺为基础的。所以在美元过量发行、被大幅度高估的情况下,如果它不维持政治强权,就意味着美国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和美国金融资本的崩溃。

国际宏观经济规律

国际宏观经济规律:当世界转变成以政府强权为发行货币的依据的时候,货币早已不是一般等价物或者交易的媒介,而是政治军事强权的外在表现。

里根经济学

从政府操作来看,70年代后期美国进出口逆差问题发生,80年代最典型的调控政策是里根政府大幅度提高利率,促使外国资本大规模地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同期大规模发行国债,解救传统制造业。

其实,西方国家冶金和机械等战略产业的保留都是依靠政府投资和关税保护。

里根执政8年,政府国债投资2.6万亿美元,用以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进入所谓高科技产业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

里根经济学的美誉,在于美国建立了两个新的结构调整的基础:

  • 第一个是资本的基础,外资大举进入
  • 第二个是高技术的基础,得益于政府以国债投资,不计成本地以军事需求来发展所谓的IT(信息技术)产业和BT(生物技术)产业

国际冲突的实质

大工业一旦形成,必然要求大规模商品输出,商品输出必然与别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必然要求代表资本利益的国家采取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而军事手段只不过是政治手段中比较极端的。任何政治问题背后都有其经济原因,因此,在没有形成苏东体系与西方对抗之前,工业化国家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当然就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所以才有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国际冲突。

越是产业结构完整的国家,其稳定性越强。同时,如果不扩张的话,它的内部危机就会越来越严重,包括我们的国企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也是这个道理。

重型工业结构国家的大型制造业必须是生产线输出才能有活路,这一点是所有的老牌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而当代的中国就是走不了这条路。

我们现在仍然是一般产品输出,既没有产业输出又很少有设备输出。从发展规律看,我们其实只靠对内剥夺完成了原始积累,离真正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还有一个不可能逾越的对外扩张阶段。

信用膨胀

银行在利率倒挂的条件下,存款增加就要多支付利息,但是还必须大力吸收存款,因为贷出去的款已经收不回来了。如果不增加存款,就没有新增贷款能力,所以一定要增加存款。这就是信用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