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梁祝化蝶1

仲夏的夜,一天最后的蝉声渐渐归于无声,繁星开始点缀于夜空,碧草之间萤火虫也开始起舞,河滩的蛙声一片,南风和着柿子树下的笑声远远而去。

小乐家房后的柿子树小道两旁的石椅上坐满了来纳凉的乡亲们。在一棵大大的柿子树下,小家伙们围着村长李爷爷坐着,时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

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都在听村长李爷爷讲故事,在讲一个十分动听的元代故事,怪不得这么安生。

村长爷爷坐在柿子树下的一个木桩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时不时地摇两下,边上的石桌上放着一把老茶壶。

小业坐着从家里拿来的小板凳,小乐盘腿坐在玉米皮编织的蒲团上,小文、小荷、小象都坐着从家里拿来的小板凳,围在村长爷爷四周,抬着头眼巴巴的看着村长爷爷。

小乐问李爷爷:”李爷爷,又到讲故事的时间了,今天讲什么故事啊?”

小家伙们纷纷附和着说:”对啊,对啊,今天讲什么故事啊?”

村长爷爷看着小家伙们一双双渴望而好奇的眼睛,呵呵地笑着,对小家伙们说:”今天讲一个遥远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咱们村这边。”

神秘的小虾3

周一早晨,小乐吃完饭后,背上书包,哼着”小二郎上学堂”上学去了。

不过心里一直惦记着神秘的小虾。

穿过柿林,走过小溪,在路上碰到了小文。

小文对着小乐说:”在家我问了爷爷小虾是从哪里来的。爷爷说他也不知道,就说了一句古时候传下来的话:千年的草籽,万年的虾籽。”

小乐说:”哦,李爷爷也不知道啊,他可是最有智慧的村长啊。”

小文说:”咱们到学校了,还是问问自然课的张老师吧,张老师可是很厉害的。”

每周一都要到操场唱国歌升国旗,两人一路小跑到了学校,大家都去操场集合了。

上午第四节课是自然课,张老师今天讲的是动物怎样过冬。

冬天来了,大自然变得非常安静,再也看不见蜜蜂和蝴蝶,听不到蟋蟀和杜鹃的叫声,找不着青蛙和蚂蚁……这些动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蚂蚁和蜜蜂在冬天到来前储藏了好多食物,修理好自己的巢穴,冬天就躲藏在巢穴中,不出来了。

张老师讲完后,小乐马上就举手提问:”张老师,周六的时候,我们去小溪抓小虾。去年大旱,溪水都断流了,今年的河里怎么还有小虾呢?难道小虾在溪水干涸的时候,也躲了起来吗?”

小文也举手提问,说:”我爷爷说了,千年的草籽,万年的虾籽,小虾变成虾籽藏起来了,等有水后,就又变成了小虾。”

同学们听后,大家小笑了起来,纷纷议论起来。张老师敲了敲讲台,课堂安静了下来。

张老师说:”小文说对了一点,小虾是虾籽变的,但小虾变成虾籽是不对的。”

接着又说:”每当河水快要干涸的时候,小虾是能感受到河水的变化的,就会在河底的淤泥里、石头潮湿的背荫里、水草的边上等含有水分的地方产籽。虾籽有一个胶囊一样的外膜,能够隔离外部环境,保护里边的虾籽,而且虾籽体积很小,就能长时间的存活了。等到有水的时候,虾籽就会慢慢地复苏,变成小虾了。”

张老师刚说完,小乐又举手提问,得到老师允许后,小乐说:”张老师,是不是河里的小鱼、泥鳅、青蛙也是这么来的啊?”

张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小乐说得对,具体哪些河里的小动物能按照这种方式渡过枯水期,需要大家在生活中去仔细观察。”

张老师抿了抿嘴,继续说:”同学们,自然课就是教给你们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秘密的,培养你们用科学实践的方法去造福我们的生活的。”

这时下课铃也叮铃铃地响了起来。张老师见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说:”下课。”

孩子们,一阵欢呼,迫不及待地下学回家吃饭去了。

神秘的小虾2

来到了小溪靠近山脚的位置,这里溪水清澈,都是山中流出的上好山泉水。小伙伴们已经来此玩过好多回了,仍乐此不疲。小乐他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了一块平坦又巨大的灰白色青石上。

在青石附近,溪水缓流处,水草丰茂,藻类昌盛,石头缝多的地方都是小虾喜欢待的地方。小伙伴们四处寻找,看哪里小虾最多,最后发现小文找到的最好。

小文、小业和小荷捡鹅卵石,小乐和小象做围挡,防止搅动溪水的时候吓跑小虾。一会儿终于做好了小石坝,一阵欢呼,迫不及待地拿上工具就开始抓虾了。

因为小虾身体颜色极浅,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如果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小虾经常在石头缝附近游动。小虾是一种警觉的动物,两根胡须一上一下的,稍微受到惊动,虾腿一蹬,嗖的一下就没影了,十分难抓。

小荷和小文很有耐心,用小网兜慢慢靠近,不一会儿就抓了十几只。

小象觉得小荷他们的方法太慢,就在小溪里边用鹅卵石再次围了一个小围挡,专门撵小虾进去,然后再用石头堵住出口。不过经常是刚刚撵进去几只,然后又跑了。小乐和小象一样做法差不多,只不过是撵进去之后,就用网兜先把小虾抓了,再撵一些进去。

小乐一看小象的水桶,一只也没有,说:”小象,先抓完小坑里的虾吧,再撵新的进来,不然都跑了。”

小象说:”我知道,就是不过瘾,才这样抓。我看看最后能围多少虾。”

小业撅着屁股,网兜也不用,就用双手去扣小虾,不过常常失败。

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小伙伴们脸上都开始有汗珠了。

早饭没吃的小业喊了起来,说:”太热了,饿了,不抓了。”

小荷说:”小业,是不是没抓到啊?”

小业说:”谁说的,好多呢,我数数,1,2,3,4,5,抓五只了。”

小文说:”小懒虫,五只还叫多啊”

小象没说话,看着小业一直笑,小业被看得不好意思了,蹬了一下脚边的鹅卵石,一不小心,扑通一下倒在水里了,全身都湿了。

小乐赶紧走了过来,短裤也湿了一些,说:”小业,伤到没有?”

小象也赶了过来,一起把小业扶了起来。

小业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小心,没事。”

这个时候,小荷看到小业没事,说:”我带了零食,都来吃吧。”

小业笑嘻嘻地说:”来的时候,就发现小荷背了包,我就知道小荷带好吃的了,哈哈哈,我先过去了。”

小乐说:”哈哈哈,小懒虫,还是贪吃虫。”小荷说:”这里太晒了,咱们去那边树荫下吧。”

小伙伴们,在树荫下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自己的收获。小乐看着小虾,突然问了起来,说:”去年大旱,冬天小溪都没水了,今年怎么还会有小虾,小虾是从哪里来的呢?”小乐这个问题,可把大家的好奇心勾了起来,你一言我一句的,最后谁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大家决定,等周一上学的时候,到学校问问自然课老师,小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真是神秘啊。

神秘的小虾1

村东河滩因为常年流水,深绿色的水生植物和苔藓长满了小溪中的大石块,小溪中还有各种小鱼、小虾、泥鳅、青蛙、各种叫不上名字来的水生动植物…..

仲夏时节,玩水抓泥鳅逮小虾是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了。

今天是周六,放假不上学。一大早起来,刘小乐刚吃完饭,就放下碗筷,拿上放在墙角的水桶和网兜,就急急忙忙跑了出去。

小乐跑哪里去了?原来昨天周五放学,和小伙伴一起约好在村东大柳树下集合,去河东的小溪抓虾米。

等小乐跑到村东大柳树下的时候,小象、小荷、小文已经等在那里了。大家和他一样,都穿着凉鞋。

小乐,大名”刘小乐”,一头浓密的黑发,宽宽的大脑门,一双剑眉配上狡黠的眼睛,笑起来才会出现的两个小酒窝,经常调皮捣蛋。

小象,大名”牛得象”,长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对招风耳,大大的嘴巴,小麦色略黑的皮肤,高大的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三年级的小学生。

小荷,大名”于初荷”,今天穿着一身青翠色的裙子,白白净净的瓜子小脸,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乌黑的马尾辫,一晃一晃的,像一只飞舞的百灵鸟,手里除了水桶和网兜外,还背着一个小花包。

小文,大名”李制文”,因为从小弱多病,头发有点黄,虽然身体还是瘦瘦的,可能是经常运动,比以前好多了,不过有着一双明亮专注的眼睛。

小象说:”小乐,今天你来晚了,我是第一个来的。”

小乐一看,发现小业还没到,就说:”你厉害。小业还没来呢?”

小荷点点头,说:”小业还没到呢,也许是又睡懒觉了。”

小象扭头看了看村口,说:”快看村口,小业正往咱们这儿跑呢。”

不一会儿,小业气喘吁吁地跑来了。

小业,大名”张怀业”,是这群小孩中最调皮的,胖墩墩的小圆脸,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特别爱睡懒觉,跑起来就像一阵风。

大家都取笑小业,说:”小业,是不是又睡懒觉了?”

小业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怎么知道的。”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小懒虫。”

一路上清风阵阵,蓝蓝的天上老鹰在飞翔,河滩上的蝴蝶在花丛飞来飞去,大路边一排排的柳树飘荡着柳条,上午的阳光暖洋洋地晒着,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的向着小溪出发了。

做事有个窍门,考试也是这个窍门,那就是做事前有体系地去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然后把这些信息资料全部看一遍。看的时候肯定会有疑问,记下来,在不同的资料中去查找探索答案,然后用资料互相印证。

记不住的不强求记下来,但是一定要做重点要点记录,这里说的笔记记录可以是任何你自己舒服的方式,比如手写,在书上做标记,电子文档摘抄记录,个人博客记录啥的。

这么做在心理认知上是有依据的,短时间大量相关联信息的输入到大脑,大脑会对这些信息做模型构建,最终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知识。

这就是为啥网上说:7天了解一个行业,并成为一个行业专家的说法由来,至少在基础概念相关大方向上别人是蒙不了你了。


为啥社会上总有人被带沟里去,不管你怎么告诉他这个是有问题,他总是不相信,最后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从这就看出还是缺乏逻辑思考教育啊。

季羡林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为啥被骗。因为给你看到的信息,都是人家想要给你看到的,然后让你自己总结出来人家预设在这些信息中的结果,这样的结论会让自己深信不疑,没有足够的逻辑能力,是看不出来人家预设的路径的。这也是为啥传销不能被消灭的原因了。

网络信息五花八门,其实挺危险的,没有一定的逻辑分辨率,太容易被人带节奏了。


曾经在汽车诞生开始的不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想要买车,得具有汽车专家的水平才能玩儿的转。虽然汽车取代马车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汽车的用处太大了,很多不是专家的人也想拥有自己的车。但是成为汽车专家,这个门槛就太高了,会阻挡很多人买车。

在两千年时候,计算机的爆发也和汽车刚开始流行的状态一样,门槛很高,需要会自己安装操作系统、软件驱动等。但是用户想要使用汽车或者计算机,就得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搞的定。

后来互联网的爆发,才解决了计算机的普及问题。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数据、服务等都在服务器端,前端就是一个浏览器或者app,人们只需要会点点点,就能得到自己的服务。服务通过网络自己在后端执行,无需知道软件驱动程序、操作系统了,也不需要自己来维护计算机了,使用门槛大大地降低了。

为啥亚马逊AWS、微软的Asure、阿里云等云服务市值估值特别高,就在于原来需要自己个人购买维护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运维等都不再需要自己去学习了,只需要通过终端就能使用自己的数据,门槛低了,使用范围更广了,代表的是一个发展趋势,估值自然就上去了。

这也是为啥现在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云软件了。


怎么分辨是不是正常的争论呢?就看争论中是不是有逻辑,还是直接给人贴标签。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只要符合逻辑,并且能为自己的论点提供论据,那就是正常的争论。

反之,如果一上来或者在争论过程中给别人贴标签、扣帽子,这就属于是人身打击,不输出正常的争论范畴了。

一般来说凡是给贴标签的行为,说明这个争论触及到对手不能承受的真实情况了。


从集合论的角度来看,政治就是团体和团体的关系,这个团体可以是一个人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集合,甚至是只有思想的无人集合。

所有的手段、条条框框都是集合之间拓扑关系的运算规则。如果不满足这点,那应该就是一个不完备的系统,会出现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就是调整结构,让他完备化。


最近读了大佬的“怎样才能少犯错误”,里边说的不是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要读一些哲学。咱们普通人也常常犯这个错误,为啥?学哲学,不是脑子里那个形而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里边的逻辑,就是现在大学课程中的逻辑论。

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经验才能被验证,才能被修正,才能被推广。可惜的是虽然咱们理工科不少,通过数学物理等学科,也做了类似的逻辑训练,不过还是不足,更不要说文科了。

如果有机会,尽可能自己学一些逻辑方面的系统性的知识,到时用了教育孩子还是挺好的。


记得有人说过:”你晓得,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公平在本质上来说就是资源问题。

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完成资源积累的人,算是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人群。人虽然是高智商的物种,但是也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在同一个时期,因为客观环境限制的原因,资源拥有者的后代智力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基础人群的后代智力也不一定就是差的。

话又说回来,有的人有历史上的资源积累,这个资源积累一定是要给后辈使用的,如果不让用,资源拥有者就失去前进的动力了。但也不能让资源拥有者完全把持通道,不给基础人群向上流动的希望,不仅没有道义,而且也没办法给社会注入新鲜活力,加速腐朽。

因为资源禀赋的原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各个阶层分配不同的权重系数,既要给资源者动力,也要给基础人群希望,大家都有饭吃。还是古人那句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说的就是资源分配的博弈问题。


保罗格雷厄姆写的那本“黑客与画家”的书中,有段话比较有意思。

大意是这样:流行的思想观点与流行服饰的产生方式虽然不太一样,但是它们的传播方式却非常相似。第一批接受者总是有很强的抱负,为了和普通人区分开,有自觉的精英意识。当流行趋势确认后,第二批人家加入进来了,人数比第一批人多得多,加入的原因是恐惧心驱动。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普通人接受流行,并不是因为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害怕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产生脱离。
可见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无法引领,那就得加入。想要脱颖而出,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了,光是拜托这种恐惧心就挺难的。


2020年新冠疫情刚开始那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L型经济”,原因是刚开始的疫情导致经济急剧下滑,后来经过一轮救市,才慢慢平稳下来。所以L型经济说的就是经济下行之后,然后进入一段平稳期。

去年又说是“K型复苏”,说的是经济复苏的两级分化,优势阶层,比如大企业和富人阶层快速复苏,劣势阶层,小企业和普通人普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完全被趋势绑架。

通胀中有个逻辑就是,谁先拿到货币,谁就有优势,因为拿到货币后就能立即购买商品,然后把货币的持续贬值压力留给靠后的人群。在K型复苏中伴随的放水通胀,劣势阶层就更加艰难,在放水过程中往往是最后才能喝到一点,甚至就没有。


啥是财富呢,多数人的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想法肯定是石油啊,土地啊,煤炭啊,水资源啥的,不错这些确实是财富。

可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财富呢?只要能给你带来收益的或者能供你驱使的任何东西都算是财富,比如让你健康生存不能离开的空气;再比如能让其他人帮你实现你的想法目的的一系列关系……

什么不是财富呢?比如金钱,一般来说,金钱和财富通常不是一回事儿。如果金钱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益处,那它对你就没有任何用处。反之,如果通过捐款到希望工程,能让你身心愉悦了,那就是财富。

好运也是一种财富,之所以称为好运,是因为在实现想法的目标下,能帮你快捷到达。不过太过稀有了,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种。


互联网圈子应该对VC,也就是风险投资商不陌生。他们是否投资一个企业,有个说法叫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换个说法就是护城河。

说的是竞争对手如果要进入和你一样的业务,你能设置多高的壁垒,也就是说他复制你的业务模式的困难程度有多大。

早七八年前吧,原来VC圈子里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企鹅要复制你的业务,你怎么来预防这事,说的就是进入壁垒。

啥东西可以算是壁垒呢,比如专利,或者说研发难度大、周期长,等对手研发完成,你已经取得规模优势了……

凡是能打退对手进入意图的都算是你的壁垒。如果你要创业啥的,这些得提前考虑好了。


创业企业被收购这件事,和股民买股票一个德行,最难的地方在于拿钱。被收购最重要的是让买家感觉要失去这个购买机会的恐惧。

买家最大的动力就是看到竞争对手也要收购,因为恐惧,就赶紧行动了。这就像股民发现没有机会买到目标股票了,反而就不顾成本购买了。

如果能让收购方担心现在不买,以后会更贵,甚至会变成潜在对手,那也会出手。股民在市场是的表现就是担心现在不上车,以后再上车就更贵了一个道理。

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股民,都是花钱的人,只要激起他们失去潜在收益的心理,就成功了90%。

千万别用脑筋急转弯来当做开发想象力的教材,这样会把孩子带到沟里去。脑筋急转弯这玩意儿完全不关心逻辑,就是一个概念的偷换,可以算是一种诡辩的变体。

从历史上来说就是鬼谷子那派的做法,你看历史上这派有啥成就不?!如果真让孩子用脑筋急转弯开发想象力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工作了以后到社会上直接就会叫他做人。

做事有个窍门,考试也是这个窍门,那就是做事前有体系地去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然后把这些信息资料全部看一遍。看的时候肯定会有疑问,记下来,在不同的资料中去查找探索答案,然后用资料互相印证。
记不住的不强求记下来,但是一定要做重点要点记录,这里说的笔记记录可以是任何你自己舒服的方式,比如手写,在书上做标记,电子文档摘抄记录,个人博客记录啥的。
这么做在心理认知上是有依据的,短时间大量相关联信息的输入到大脑,大脑会对这些信息做模型构建,最终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知识。
这就是为啥网上说:7天了解一个行业,并成为一个行业专家的说法由来,至少在基础概念相关大方向上别人是蒙不了你了。

在高中的时候,老师说了一个词“学习高原期”,意思就是学习成绩到了一定程度,后续怎么学都没法提高,继续提高的学习速度变慢,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

按照现在的某些说法来讲,就是到了学习瓶颈了,需要某些顿悟才行。后来做了一本数学习题,上了大学用十天复习考过英语六级,偶然间看了一些逻辑课程和心理相关的书,才发现是怎么回事。

估计大家都有过某个学习阶段感觉特别费劲,但是学习还提高得特别快,这是为啥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思维强度,经过刻意练习提高了思维强度。这就好比大学时候再看小学习题,心算就能得到结果,这就是思维强度提高的结果。

思维强度到了一定阶段,不刻意提高强度就会停滞,疲劳后甚至会倒退,这也是为啥会有“学习高原期”了。
思维强度高了,学啥都快,一步先,步步先。普通人持之以恒,搞个小康还是没啥问题的。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封龙山附近,今天开始就要走进神秘惊险的封龙山时光。

祥和的龙池

在封龙山的南坡山脚下,有个叫龙池的古老而祥和村庄,我们的主人公刘小乐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居住在这个村子里。

靠近山脚,临近村口的边上,有一汪水潭,碧绿且幽深,传说潭底直通大海。这水潭正是村名的由来,传说被大禹杀死封印在封龙山的黑色恶蛟,因为潭水灵气十足而常在此饮水。

封龙山上冒出的山泉顺着河滩,哗啦啦的淙淙而下。山泉在山脚分成两股,一股顺流而下,向南而去;一股流进了村边的水潭中。川流不息的山泉和河滩的鹅卵石奏出了一曲清泉之音,每一滴跳跃的水滴就像顽皮的小童,头也不回的奔向前方,欢快而富有春天的味道。

村子在河滩的西边,孩子们的学校在河滩的东边,学校是开放式的,只在学校四周种了一圈各种各样的花当做围墙。三排九间青灰色的蓝砖教室的外墙刷着大概一米五高的白灰,最后边一排的三间教室用来老师办公和存放体育器材以及杂物。

白灰墙上用洋红色的颜料写着一行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间教室前都栽种着三两棵高大的白杨,风一吹,沙沙直响,整个校园看起来严肃又活泼。

学校的老师被村子里的老人称呼为“先生”,不过孩子们不这么叫,还是叫老师。每当上午学校经过的时候,经常会传来一阵阵的朗朗读书声,清脆又好听,好像一群小鸟在唱歌。

村子里、田间地头、河沟山坡经常能看到柿子树。虽然柿子树看起来很高大,但是树的主干部分在很低的位置就开始分叉了,而且高处的主干分叉也极多,粗壮又粗糙的树干又不至于太过粗糙,所以爬树玩耍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也能经常见到柿子树,最好玩儿的柿子树在刘小乐家的房后。那里有两排柿子树,一排是柿子树,另一排也是柿子树。

两排柿子树中间是人走的路,而且树下还有从山上开采的大青石摆放成的石桌石椅。在炎热的夏季,这里就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这个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围在会讲故事的老村长身边听故事。

等到柿子树叶变成了深红色,田野的枯黄色野草,还未凋零的槐树绿叶,封龙山的紫灰色,红彤彤的柿子高高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红灯笼,五颜六色的秋天就来了。

再冷一点的时候,风一吹,深红的柿子叶就落了,槐树叶也变黄色了也落了。

每到做饭前,刘小乐的舅舅就拿着背篓去搂树叶做燃料。在大人蒸馒头烙饼的时候,还能央求妈妈给烧锅盔吃,中间包的是红糖,把包好的锅盔扔到红红的草灰中,烧熟后,味道香脆甘甜,就成了小伙伴们最爱吃的零食。

借此来纪念儿时偷偷上山逃学的时光,不过逃学是个坏的示范,无论去哪里都要告诉家里大人

封龙山的由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间就这么一直静静地溜走了。如果这么一直过下去,多无聊啊。

很多很多年前,在神州大陆的东方,是一片无边无垠的汪洋大海。有一天大地突然隆起,生成了一座巍峨的太行山脉,北起西山,南至王屋。

在这座刚刚生成的山脉中,洪水横行,民不聊生,原来是大海里的一头黑色蛟龙在兴风作浪。老祖先大禹首领,看到人们生活艰难,决定镇压这头蛟龙。

狡猾的蛟龙发现大禹要来镇压它,只要大禹一出现,它就藏了起来;大禹一走,就开始搅动洪水,兴风作浪。

因为有这头蛟龙在,大家都把这座山叫做飞龙山。

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再这样下去,就生活不下去了。

山下的村庄中有个叫刘小夏的年轻人,有一天他去山上给牛割草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阵的呼噜声传来。刘小夏就顺着呼噜声追了过去,追到了一座山洞里,发现是那头蛟龙在睡觉打呼噜,为了不被蛟龙发现,就轻轻的退了出来。

刘小夏也不割草了,立刻回去找张虞老村长,把刚才的发现告诉了老村长。老村长知道后十分高兴,原来这头恶蛟藏在了山洞里,难怪一直没有找到。

老村长饭也没来得及吃,就赶忙去找大禹了。大禹在村子里呼唤青壮年们拿上武器,组织了猎蛟队,在刘小夏的向导下,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随着猎蛟队越来越靠近山洞,呼噜声也越来越大,大禹松了一口气,知道蛟龙还在睡觉,没有逃跑。大禹让猎蛟队脱下鞋赤着脚,放轻脚步生,以免惊动蛟龙,让蛟龙逃跑了。

来到山洞前,一阵阵的臭味传来,原来蛟龙把屎拉到了山洞附近。大禹让猎蛟队赶快穿好鞋,拿起武器,进入山洞。

大禹在山洞中一声大喝,惊醒了黑色恶蛟。恶蛟发现大禹就在洞口盯着它,转身就要往外冲,大禹一斧头就把蛟龙打伤了,猎蛟队纷飞用武器击打蛟龙。

昂,昂,昂…..疼的蛟龙直叫唤。

蛟龙趁着大禹转身一不注意,尾把一扫就把大禹扫了一个跟头。大禹带领猎蛟队经过激烈的搏斗,终于把蛟龙打死了。

蛟龙死后,经过大禹治水,洪水终于不再泛滥。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渐渐的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纪念大禹灭蛟除害的功绩,大家从此就把飞龙山叫做封龙山了,山洞称为黑龙洞。

随便上网都能看到“一个人的格局,决定XXXX”,往往说的都挺抽象,很不理解。这往往和自己没有切身体会有关,换个说法来说就是不能产生思维上的共振,就像费曼说的:“如果是我无法创造的,那我就无法理解”。

直到最近成体系的读了一些书,不光是读,也做笔记,带着问题,信息和实际情况互相印证,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终转换为自己的知识。

所谓格局,不过是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上做出的近似符合客观规律的分析判断和认识而已。